编者按:可能对有些人来说,会觉得人大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但其实人大就在我们身边,觉得它很远,是因为人大工作常常“润物细无声”。随着“三晋人大代表风采行”阳泉站活动启动,本网记者将带你全方位了解身边的基层人大、基层代表,看看他们平时都干些什么,看看他们是怎样让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 周昱丽) “这就是正在治理中的矸石山。”11月8日,阳泉市人大代表、阳煤三矿矿长刘兴和指着初具雏形的矸山公园,向“三晋人大代表风采行”的记者介绍,那个一下雨方圆几公里都是臭鸡蛋味的“火焰山”将在明年夏天成为阳泉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说起矸石山,每个阳泉人都不会陌生。阳泉作为典型的工矿城市,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在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也积累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一百多座矸石山使得阳泉市近年来大气环保形势相当严峻。尽管阳泉的矸石治理从未停下脚步,但毋庸置疑的是,“矸山围城”依然是阳泉市140万人民心中难以抚平之痛,矸石治理是阳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能让矸石治理提速、提质?随着阳泉市获批地方立法权,阳泉市人大常委会决定用法律的手段为矸石治理带上“紧箍”。 今年5月,阳泉市人大常委会启动《阳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立法准备工作;8月《阳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初审,阳泉市人大城环委明确建议增加矸石山治理条款;二审时,阳泉市人大法制委在条例草案修改稿的第十六条至第十九条上,增加了建立煤矸石污染防治制度、煤矸石治理、确定治理矸石管理主体及鼓励进行综合利用的内容,同时规定了矸山未采取防燃措施的法律责任。目前《阳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已经阳泉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正在申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 “地方立法要突出地方特色,要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矸石污染治理就是我们阳泉市地方环保立法最大的特色,将这些内容写进阳泉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中,既抓住了阳泉污染防治的‘牛鼻子’,又为破解阳泉‘矸山围城’之困提供了法律武器。”阳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金明说。 除了地方特色突出,阳泉开展地方立法工作以来,坚持立小法、立精法、立实在法,先后出台《阳泉市地方立法条例》《阳泉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和《阳泉市城市绿化条例》。《阳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在申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阳泉市爱国卫生条例》和《阳泉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已经阳泉市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进入立法调研和修改论证阶段。 “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法规,你能看到阳泉真的在变化,比如《阳泉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实施以来,车辆和行人抢道、停车难、道路拥堵等现象都改善很多。”阳泉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阳泉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吕志坚表示,通过立法让阳泉变得更好,真的很欣慰。 记者手记: 放开地方立法权,就是希望地方依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制定地方性法规,有针对性地解决本地问题,弥补上位法“照顾不到”的地方。 阳泉人大常委会选择将矸石治理入法、将市容和卫生环境管理入法、将城市绿化入法,不但体现了阳泉地方特点,而且充分聚焦当地政府工作中的“疑难杂症”,紧扣城市建设管理、环保生态发展、历史文化保护主题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急中之急,旨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较好地运用了地方立法权,值得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