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贵琴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关口做出的一个重大判断。2018年,山西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山西省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以及《山西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9年10月,山西省召开了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对我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做出全面部署。12月下旬,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把依靠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培育壮大新动能上重点发力,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上重点攻坚,在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上重点突破。因此,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市现阶段实体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产业层次低,仍以传统产业、低端制造业为主,新兴产业培育、高端产业集群、新经济发展不快,产业优势不明显。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3%,比1-10月回落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5.5%)2.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0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3.6%,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8.0%。低于全省1.8个百分点。
二是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2018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R&D)为2.6亿元,占GDP比重为0.35%,全省排名第9位;而同期全省(R&D)为1.05%,全国为2.19%,全社会科技投入明显落后于全省水平,更落后于全国水平。在资源型城市的固有思维影响下,一些企业科技创新意识比较淡薄,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认识、政策措施落实不够到位,实际工作存在着“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企业科技意识不强,创新驱动发展还没有转变成企业的自觉行动,全市整体科技素质仍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是主体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应当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因此要将广大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而我市近年来科技孵化器、科技咨询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科技服务平台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关联度不够强,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制机制。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成。
对此,为推进全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贯彻新发展理念。2019年10月份召开的全省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山西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必须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2019年12月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也强调必须深入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征程中行稳致远。因此,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变理念是关键,必须彻底摒弃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追求规模和速度为目标的传统发展理念,确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新理念,推动绿色、科技、人文发展。
2、新旧并重,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要在稳定煤炭生产的前提下,进一步下大力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扩大先进产能、安全产能的生产;二要打通传统产品的全产品链,做优传统产业,夯实全市工业稳定生产基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一要争当能源革命先锋,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布局和发展氢能产业,加强煤基科技创新;二要做大做强新材料,继续发展壮大人造石墨、纳米洋葱碳、活性氧化钙等产业规模,在气凝胶试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产品上下游企业的引进,形成产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围绕产业经济数字化、数字经济产业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围绕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山西(阳泉)智能物联网应用基地建设,依托百度云计算中心科研实力及项目建设,吸纳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双创要素,全面带动应用创新和产业化转化。
3、搭建银企对接桥梁,推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工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倾斜,助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全市各类金融系统要加大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资金投入,实现对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和数字经济产业的精准投放,推进金融支撑政策的不断创新突破,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手段,为工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为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撑。
4、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实体经济创新体系。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健全实体经济自主创新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创新研发活动的激励机制建设;引导实体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实现商业模式和管理创新;提高创新效率,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构建高水平人才体制机制平台,优化激发个体创新能力提升的环境,为实体经济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夯实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基础。
关于开展渣土清运有偿服务的建议
冯利民代表:
创卫期间,居民扔在小区内的建筑垃圾和废旧家具成为小区环境整治的难题。一方面,这类垃圾不属于环卫部门处理清运的业务范围;另一方面,居民无力处理这类垃圾,更没有这类垃圾需要自己处理的意识。这类垃圾往往由街道和社区处理,而实际上社区既没有这方面的经费,也没有这方面的队伍,社区干部们只能把废旧家具一点点砸碎,或者向驻地单位及上级单位申请经费雇车清运,难度大,时间长。
实际上,按照我市渣土管理办法,这类建筑垃圾,废旧家具应该谁产生谁处理,然而社区向倾倒建筑垃圾及废旧家具的居民解释政策,配合者很少,更多的是连人也找不到。建议我市渣土管理部门三管齐下,专门解决此类问题。
一是成立专门的渣土填埋点。环卫部门不处理这类垃圾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无处可倒。
二是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开展渣土清运管理的办法宣传。
三是引进专业公司,对此类垃圾开展有偿清运服务。如果价格合理,加大管控力度,相信居民会逐渐接受。
关于推进工业固废在工程建设领域资源化利用的建议
张 云代表:
一、现状
(一)工业固废年排放及堆存数量巨大
我省是资源能源大省,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山西省每年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约2亿吨,其中煤矸石12714万吨,粉煤灰3921万吨,冶炼渣1963万吨,脱硫石膏558万吨,镁渣75万吨,电石渣150万吨,其他195万吨。截止目前,全省堆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约13.6亿吨,其中,煤矸石9亿吨,粉煤灰2.8亿吨,冶炼渣1.2亿吨,脱硫石膏4200万吨,镁渣1500万吨,电石渣250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常年堆存和逐年排放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增加了大量的处治费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埋下了后期的安全隐患。
(二)工程建设领域对天然砂石材料需求数量巨大
近年来,公路、铁路、水利、房屋建筑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日益剧增,工程建设领域对天然砂石材料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山西省2018年水泥产量为4104.22万吨,同比增长17.07%;根据水泥年产量粗略估算砂石材料的需求数量,山西省工程建设领域每年需求天然砂石的数量至少在2亿立方,开采天然砂石材料需要破坏山体土地资源,消耗大量的能源,带来不可逆的环境破坏,加大后期的安全隐患。
二、应对措施
为贯彻国家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绿色发展理念,响应省委省政府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号召,我省工程建设领域积极探索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绿色发展道路。2019年初,山西路桥集团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及院校开展了全省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系列课题研究,目前已在钢渣在路面基层及面层、煤矸石在低标号混凝土及路面基层、铁尾矿在混凝土及路面基层、气化炉渣在路面基层、CFB灰渣在采空区处治及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等方面取得成果,2019年度已处置应用铁尾矿、气化炉渣、钢渣、煤矸石、CFB灰渣、粉煤灰及电石渣等工业固废约100万吨,虽然应用数量很有限,但应大力普及并推广这种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意识和做法,这样可以避免工业固废处治和开采天然砂石材料对土地的双重消耗,可以节约固废处治和砂石开采双重费用,最重要的是带来了环境友好和安全保障效益。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工业固废不是现成的建筑材料,必须对其进行破碎、筛分等加工生产,在加工过程中,地方环保部门以材料加工无环保许可手续为由禁止生产,带来工业固废不能高效利用问题。
建议环保部门出台绿色施工的专门规定,明确工业固废的加工在采取有效环保措施的情况下不再办理相关生产许可手续,直接加工再利用。
(二)企业对工业固废技术开发和资源化利用是造福生态环境、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但在应用过程中,工业固废排放单位往往还对利用单位索要每吨10~20元的资源费,给工业固废利用单位带来了经济负担和利用障碍,制约了绿色发展理念和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的践行。
建议工业固废管理部门出台绿色施工的专项规定,明确全省所有工业固废排放单位无偿提供工业固废给利用单位,政府给予工业固废利用单位相应的税费优惠和补贴政策。